标外市场崛起,连锁药店如何抓住机遇?发表时间:2021-12-16 12:01 标外市场是指不受政府招标采购限制,不依赖国家医保支付方式的药品及大健康商品终端市场,以零售药店(含医药电商)和民营医疗机构为主要阵地。
在新医改持续深化、老年化社会来临、居民健康需求井喷等综合因素影响下,标外市场持续扩容态势明显。连锁药店该如何抓住机遇,实现新增长? 标外市场崛起正当时 中康CMH数据显示:2021年标外市场整体年销售规模将达到1.06万亿元,同比增长9.6%,未来5年将保持10%左右的平均增速,远大于5%的行业增长水平。
单独看药品市场,标外药品市场规模2021年预计达到8,267亿元,同比增长12.8%,标外市场占比从2019年的37.8%提高到41.4%。加上总规模超过2400亿元的保健品、家用医疗器械、中药饮片和个人健康护理品,标外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健康商品市场主要驱动引擎。
标外市场的强势崛起,首先是受到政策驱动:进入到“三医联动”阶段的中国医改,以医保支付改革为抓手,从药品集采、国谈到医保目录调整、医保个账改革,再到DRG/DIP付费方式推行,对中国药品市场从底层逻辑上进行了切割:标内市场严控成本,标外市场激发活力。
推动标外市场崛起的第二个因素,是中国已经开始步入深度老年化,庞大慢病人群的疾病进程实现稳定控制成为首要任务,从现实情况来看,必须依靠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药健康机构整体协同,才有可能在较短的周期内有效达成这一目标。
集采常态化影响医药产业链上的每一环,对药企来说更是如此。集采落标药企面临着销量、销售额的份额不断压缩最后被市场淘汰的风险,中标药企虽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,但净利率的表现却呈现负增长态势,增量不增收。
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及健康意识提高,带来的健康需求井喷,则是标外市场繁荣的另一重要原因。自我药疗与自我保健将大行其道,从社会分工上来看,这无疑不是国家医保覆盖的范围,也不是公立医疗机构的基本职责,只能依靠标外市场的力量进行推动。
上述因素在全国药品零售市场的品类走势上已经初显端倪:包括过期专利药在内的处方药品种纷纷转战院外渠道,推动药店的RX品类规模和增速都超越OTC品类;慢病用药和维矿类产品都处在高于行业平均增速的阵营;美颜健身、改善睡眠、骨骼健康、胃肠营养等商品类别方兴未艾,大受追捧。 双力提升抢滩标外市场 连锁药店要想抓住标外市场崛起的发展机遇,转变传统经营方式是重要课题:
当前,大多数药店还沿用着“拼位置、拼价格、拼促销”的传统套路,商品经营在模式上同质化严重,缺乏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品类规划作为有效支撑。
连锁药店品类结构升级,一是要紧跟政策走势:既要努力探索药店配合国家药品集采的模式,不断扩容中标品种在药店的销售,又要积极拥抱以过期专利药为代表的高价值处方药的渠道转移;前者是体现药店的社会价值、保障基础客流,后者是锻造针对高净值顾客的门店粘性,不以前台毛利作为首要目标是两者的共性。
连锁药店品类结构升级,同时还要紧跟顾客需求变化:要在更广义的健康领域为顾客提供更多元的商品,从以治疗为主的中西成药向中药养生、家用器械、保健食品、个人护理等关联品类有序延伸,在不同的健康领域形成紧凑的商品组合——这一领域的商品组合,核心在于出发点不是卖给顾客更多商品,而是针对目标顾客提供性价比最高的解决方案。
以专业力征服消费者心智模式,是药品零售区别其他零售的重要特征之一。
一味按照快消品的套路推销药品,导致进入价格战泥潭,内卷化严重,是行业当下的痛点。内卷之下,没有赢家,上游工业和下游药店无法获得良性的持续增长,价格让利也并不能真正有效解决消费者的健康问题。
一方面,连锁药店要加强“内功”,不断提升专业基础能力,做到精准荐药、用药指导、效果管控;另一方面,也要尽量督促上游工业为自身产品配套提供服务资源,以依从性管理为核心,以体验式场景为抓手,销售与患教双规并行。 多维赋能促进供零交易 2022年西鼎会(健康商品交易大会)以“向标外市场要增长”为主题,精准锁定800+上游生产企业(医药工业、大健康商品生产企业,涵盖20000+个品规);2000+连锁药店、200+覆盖民营医院与诊所的医药商业专业推广公司、及主流医药电商;500+第三方赋能机构等。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,全面提升交易效率,为供零企业标外市场布局、深耕提供即时交易直达平台。“精准人群、精准产品、精准对接、精准交易”是2022西鼎会的亮点,降本增效,促进供零交易快速落地。 |